同行评议背后的实质是科学共同体评价、专业共同体评价,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推动了职称评审主体到位。
“外行评价内行”,人才评价方式单一,行政色彩浓厚……长期以来,不完善的职称评价机制一直广为人才诟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拉开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大幕,上述问题也将逐渐得到改善。“《意见》中明确提出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沈荣华表示。
《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沈荣华对此拍手称好。“专业人才评价一定要业内来评、市场来评和社会来评,而不是由政府来评、组织来评和领导来评。”他说,同行评议背后的实质是科学共同体评价、专业共同体评价,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推动了职称评审主体到位。但他同时指出,当前专业人才评价中充斥着大量“伪同行评议”,必须坚决纠正。
分类评价是人才评价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步骤,是提升评价效能的关键一环。沈荣华表示,《意见》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实行各有侧重的评价,破除了“一把尺子量到底”,体现了我国人才评价制度将更趋科学、合理、精确。从根本上讲,这也更能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对人才创新创造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和激励。
一段时期以来,职称评审被视为体制内人才的“专属”,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高技能人才都不能参评,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挫。《意见》提出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并规定高技能人才甚至外籍人员也可参加职称评审。“这是职称评价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它的意义和作用将难以估量。”沈荣华表示,这说明职称评审覆盖范围,正在从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逐步覆盖全社会,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助于体制外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港澳台及外籍人员冲破“职称瓶颈”带来的职业上升“天花板”,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沈荣华看来,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方向。他介绍说,在发达国家,各类专业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非常发达,人才评价社会化程度很高。在我国,上海、深圳等地区近几年已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如深圳自2013年开始启动社会化职称评审改革,探索行业组织评职称,截至去年6月,共有33家行业协会承接了57个评委会、114个专业的评审组织工作,这一改革值得肯定。
对于今后如何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他建议今后要加快政府人事管理职能转变,大力发展完善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以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要推动第三方专业化机构评价,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评价制度,提高人才评价的社会化程度。还要打造一支社会化的评审专家队伍,适时调整、优化专家库资源,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提高职称评审的质量,保证职称评审的科学性,必须大力加强评审监督工作。“政府放权要到位,加强监督更要到位,做到监管结合。”沈荣华表示,要把握各类评审机构的资质,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这是确保职称评审质量的第一道关。注重向基层一线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还应在“落实”上狠下功夫,加强全程监督,实行倒查追责,确保职称评审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实现“评得上就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就能评得上”。(张璇) |